沙姆沙伊赫纪行 | COP27见闻随笔
点击 星球公社 守望蓝色星球
在去年远程跟进格拉斯哥COP26之后,今年笔者有机会线下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近距离观察谈判进程。恰逢COP大会来到非洲,两周会议充满新奇与冒险。特此撰写沙姆沙伊赫纪行一篇,记录沿途的观察与感悟,与各位分享,期待未来有更多社会组织的伙伴一起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从北京之秋到红海之滨
从国内飞往COP27举办地——位于西奈半岛最南端的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至少需要两段航程。11月5日中午,笔者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抵达广州,凌晨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星夜启航,正式开启这段非洲大陆的神奇之旅。
深夜的埃及航空柜台前排了里外几层的值机旅客,原来这里每天夜里都有两三百人飞往埃及或以埃及为中转站去往非洲其他国家。为支持COP27,埃及航空为目的地为沙姆沙伊赫的旅客准备了一条绿色通道,且给每人准备了一个COP27行李签。6日当地时间凌晨五点,我们一行人抵达开罗国际机场,有幸在机场看到沙漠日出。透过机场的偏光玻璃,一颗金澄澄的玻璃珠从地平线迅速跃升,将光芒洒向大地。
你可见过凌晨五点开罗的日出 | GHub摄
今年五月,主办方埃及发布了COP27的LOGO,它展示出非洲大地的太阳拥抱着古埃及太阳神Aten,而Aten在新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太阳作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是非洲文明中最重要、植根最深的符号。LOGO中初生的太阳代表生命的轮回、对更美好世界的希冀、以及能源是生命存续之必需。太阳神的形象,以及祂落在人类之手的光辉,则代表自然无私的馈赠。LOGO显示出埃及独特的文化象征和古埃及文明中的非洲元素,也悄悄传达着非洲以及非洲人民的期待——把“阳光”这一神明的赠礼转化成美好的未来。
左图为COP27标志,右图为COP27推特对埃及外国事务部发布文件的翻译 | 来源:COP27 Twitter
埃及入境通关为COP27参会者设置了绿色通道,海关前会有志愿者等候一对一服务,在入境卡背后备注上酒店、机构和职务等信息,之后入关的步骤就特别简略,基本看到签证页的COP27信息就会快乐放行。开罗机场铺满COP27的灯牌和标志,向落地的旅客展示“我们准备好了”。
灯牌上为COP27的赞助商,Vodafone为参会者每人免费发送一张10G上网卡,凭参会badge领取。作为供应商的可口可乐在中途停止了对大会的赞助,于是当天在场的很多人得到一瓶免费可乐 | GHub摄
沙姆沙伊赫位于埃及西奈半岛最南端,是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两条黄金海岸的交汇点,坐望红海,是海滨度假的天堂。这样的盛景从开罗到沙姆沙伊赫的航程中俯瞰便可窥见一斑。作为一座沙漠性气候的城市,沙姆沙伊赫主打原生态,每天从酒店到会场的巴士上向外观景,会看到度假酒店和COP27的宣传灯牌交替出现。戈壁向后蔓延,退居沙漠深处的民居,最后被赤红色的山脉收束。这片古老大陆上沉淀的文化也随处可感。比如西奈山实际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时领受十诫石板的圣山,而西奈半岛长期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全境由埃及治理,去年才解除紧急状态。
暖色调的沙姆沙伊赫机场 | GHub摄
在沙漠与大海之间
为协调近三万名从全球各地来到沙姆沙伊赫的参会者,当地安排了从清晨6点到半夜12点的环城免费巴士。
笔者住在城市的北面,基本上只有顺着海岸线排布的度假酒店,只有一条公交线路SH2穿行而过,南边有较为集中的居民区和老市场。SH2在大会刚开幕时非常便捷,但在全球参会者们纷至沓来后,每天抵达会场就变成了“社畜上班路”,大家胸前佩戴着代表身份的蓝色“工牌”(主要类型有缔约方Party,缔约方溢出 Party overflow,观察员observer,媒体media等,每种身份都有不同的颜色代表,缔约方为粉红色,观察员为黄色)早出晚归。背着重重的电脑、充电线、水杯、移动wifi和出版物等物资,有可能需要站上一路才能抵达,也因此有了许多“在路上”的心得体会。
每日生命线SH2 | GHub摄
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在沙姆沙伊赫的十几天时间里,每日阳光普照。许多非洲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更为清洁的能源发展计划,但仍面临巨大的资金和技术缺口。无论是会场内还是会场外,都有大量边会和非正式活动在讨论如何利用非洲的可再生能源禀赋,以提高非洲的电力可及(energy access)和清洁能源占比。
在一次非正式活动中,来自中国和非洲的伙伴就这一问题展开对话,非洲同事指出非洲大陆有最大的青年群体,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指出非洲许多国家已出台了便利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其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总体来说,面临的挑战除了资金和技术,更在于投资者对非洲的风险认知,这极大提高非洲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
如何将非洲真实的可再生能源需求、支持政策、营商环境呈现给投资者,是目前非洲面临的一个挑战。中非社会组织表示愿意加强交流对话与合作,来加深彼此的认知与互信,促进中非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的合作。
如果非洲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需资金将达到2.8万亿美元 | GHub摄
主办国埃及为搭建会场基础设施煞费苦心,距会场还有10分钟车程时,就能观察到道路两旁全部铺设了草皮和鲜花。为了维护草皮,每隔两米左右就会布设一个喷灌口洒水。考虑到沙姆沙伊赫年平均降水量只有0.29mm(数据来源Weather Atlas),守护这片绿意想必颇为不易。
近景是草皮,中景是戈壁,遥远处是花岗岩山体 | GHub摄
COP27会场非常大,地图上的Zone A到D全部属于蓝区,仅对持有UNFCCC Badge的参会者开放,公众无法进入。绿区是面向更广泛公众的区域,有非常多有趣的展览,由东道国负责建设、距离蓝区大约有一站地开外,有专门的巴士往来通行。
COP27蓝区会场大门口 | 图源:候远青
COP27蓝区地图 | 图源:COP27官网
从蓝区大门通过安检进入会场后,首先会抵达举办UN边会的7个会议室,分别是Akhenaten(一位法老)、Amon(阿蒙,隐匿之神,三柱神之一)、Hatshepsut(一位法老)、Khufu(胡夫,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即是他的陵寝)、Memphis(孟菲斯,下埃及古都)、Osiris、Thebes(底比斯,长期作为埃及首都)。我们举办边会的房间就是Osiris,祂是古埃及丰饶、农业、来生、复活还有植物之神。
图为Osiris | 来源:Wondrium Daily
穿过由会议室环绕的小广场就可以抵达国家角和主题角(Pavilions)展厅,不同国家和主题的特色展厅两周内每天都可以举办多场活动,久仰大名的中国角也在这些展厅之中。
穿过第二栋大展厅后转向西北,以中心LED大屏拱卫的岗亭为标志物一路向前,迈过铁门后再向里走,就可以抵达举办全体大会、联络小组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与谈判紧密相关会议的plenary hall。大会的开幕式即在全会场馆RAMSES(也是一位古埃及帝王)举办,高级别领导人会议则多在Nefertiti(一位古埃及皇后)召开。笔者有幸提前落位,坐在场中听COP27主席敲锤通过议程,在有关损失与损害的资金安排通过时,全场响起如雷掌声。
在Plenary Ramses举办的开幕式现场 | GHub摄
观察员的职责是旁听并记录谈判进程,通常来说,所有的联络小组和非正式磋商都可以对观察员开放,但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共同协调员会例行询问是否有缔约方需要观察员离场。特别是在进行损失与损害相关资金安排的磋商时,有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数次提及很高兴有观察员在场,实际上观察员们在推动这项议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趣的是,由于会议室空间有限,第一周时缔约方不得不屡次请观察员离开,并引发不满。在这之后,部分非正式磋商(比如第六条)的会议室被挪入全会大厅,负责此项谈判的缔约方代表们也对自己出现在大屏幕上表示出浓厚兴趣,并多次打趣。甚至共同协调员也在主席台上挥锤示意,引发全场哄笑。
会场三号会议室,这场联络小组会议的主题是国家适应方案(NAP)| GHub摄
大会第一周,场馆和主办方在后勤方面收到吐槽无数,包括场馆标识不明、空调太冷、水和食物太贵、厕所排队时间太长、WIFI大多数地方无法连接等等。在大会举办的第五天,主办国埃及喜提当天的“化石奖”,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还包括主办国邀请了比往年更多的化石能源游说者(fossil lobbyists)入场,导致观察员无地落座这一原因。
但事情在第二周有所改善,比如场馆中越来越多的免费饮用水,某个时间段后会打折的三明治等。一切不足在表达和交流中都得到了改善,希望谈判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如此。
每日功课:跟进谈判的自我修养
跟进谈判的一日可以这样概括:
清晨,大约在6点到7点间,UNFCCC会更新每日安排(Daily Program),包括《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协定》的缔约方会议,附属机构的会议(第一周),其他公开的会议(特别会议和活动、UNFCCC主办的能力建设活动等),以及其他主题展区的活动。通过这份每日安排,可以对这一天将在会场中发生的事情了若指掌,包括去哪儿听会、听什么会、我究竟能不能参加这场会等。
早饭时间可以尽情筛选感兴趣的议题和活动,先全都装进篮子里,再做“时间管理大师”,抵达会场后就可以开始一天的旅程。
非正式磋商的会议室会给观察员留出部分座位,代表们通常会围成圆桌发表观点。如果某个缔约方想要发言,会将面前的桌签竖立,共同协调员会邀请代表们依次发言。通常来说,缔约方的讨论都会基于已有材料和文本(draft texts),如果没有文本的话,各位代表就会围绕关键要素(key elements)发表缔约方集团的立场和诉求。因此,在去听谈判前最好先熟悉将讨论的文本,最即时的文本可以在UNFCCC官方网站下载。如果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跟进谈判的过程可能枯燥又难懂,毕竟表面上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可能就是围绕几个自然段和几个表述,但背后可能包含很多分歧。
谈判之余,各展厅中举办的和联合国主办的的边会和活动可谓是琳琅满目。
每天早晨,在所有人进入会场后的必经之处,不同的NGO团体会开始他们的倡导活动,以标语、横幅、口号甚至“小品”等形式大声疾呼,表达对气候变化威胁的担忧、对目前气候行动进展的不满、对弥合减缓、适应和资金缺口的呼吁,以及对平等和包容性的呼声。
展厅区或许是整个会场最热闹的区域,不同国家、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每日轮番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应约而来,交换最新的研究、观点、思索和灵感,像一场别开生面的世博会。可说之处实在太多,笔者谨以图片与各位稍作分享。
性别小组呼吁更关注气候变化中的性别问题,她们的口号是“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GHub摄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日的中国馆,别具青春气息 | GHub摄
首周议程满满当当的非洲馆 | GHub摄
今夏巴基斯坦的遭遇值得全世界警醒 | GHub摄
以竹子为主要装饰元素的巴西馆 | GHub
或许是受到食物危机影响,今年关注食物系统和食品健康的展台很多 | GHub
来自加纳、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国的政要在CVF和V20展厅发布本国的气候繁荣方案(Climate Prosperity Plan)| GHub摄
MDB展厅,多边开发银行在介绍如何使资金流动符合《协定》目标 | GHub摄
一直很热闹的儿童和青年展馆 | GHub摄
保护海洋,守护我们的蓝色星球 | GHub摄
气候行动中的艺术和生活
在蓝区紧锣密鼓的谈判和活动之外,面向公众的绿区主要以艺术和展览这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反思人类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时展示对气候友好未来的探索和畅想。绿区错落着艺术作品和不同门类的小型科学装置(比如太阳能充电椅、小型电动车等)。笔者在去绿区参观时,正好遇见老师带着成群的小朋友来绿区参观,顿时意识到这里不仅是气候成果的“展销会”,也是绝佳的气候教育场所。应对气候变化不会、也不应该与日常生活脱离,就如同在展会中偶遇的宣传海报所说“Art as a partner in climate action”,艺术和生活可以是气候行动的重要助力。在以政策为主导的治理进程之外,同样应考虑用创新、多样化的手段推动进程。
保护自然“反思”系列装置(“Reflection”双关,既指反思,又指镜中的反射)| GHub摄
被塑料垃圾“装填”的鱼 | GHub摄
时间就是生命。组成身体的一切都是可回收物,除了时间 | GHub摄
莎草纸纪念品 | GHub摄
城市的烟尘 | GHub摄
太阳能供能长椅 | GHub摄影
写在最后
笔者是第一次实地参加COP大会,其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即是,社会组织的力量无处不在。不管是佩戴黄色名牌的观察员们、悄然为提升后勤服务做贡献的倡议者们、为不同议题奔走呼号的行动者们,还是用艺术唤起更多觉知的艺术家们……他们绝对是气候行动的一份子,是不可或缺的推动者和驱动力。
由万科基金会资助、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系列培训活动(气候系列培训上、下)的精神即与此相合,社会组织的充分参与能够使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治理更加多元、包容和健康。我们也期待未来与大家共同持续为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一份力。
✦ +
+
推荐阅读
感谢实习生徐执对本文的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详细信息